逆商業時代-新製造

張凱喬
6 min readJul 17, 2018

--

source: tesla

接續前面的新零售篇
當銷售端進化的時候,生產便跟不上銷售

回想工業時代,因為蒸汽機的發明、機械崛起,製造形成規模經濟
使得民生物品的價格大幅降低,創造了經濟蓬勃發展

傳統的產品主導邏輯,就是由公司研究市場需求
以利潤為出發點設計、生產產品,再推動到市場

但是這不一定是消費者真的需要的產品功能
即使適合大部分消費者,但是還是有顧此失彼的市場

況且在工業時代強調資本能力
當你有足夠大的企業規模網路時,你擁有市場利多因素
製造產品你可以大量壓低成本、作病毒式行銷
就算你的產品沒這麼好
但是你便宜、牌子大、到處都是,基本上很難抗拒

不過隨著經濟、科技、產業的演進、迭代
製造成本減少、進入製造業門檻降低
網路科技興起、改變消費者與企業的接觸管道

個人化需求又重回檯面了
因為銷售端容易地適應、接收到大量的個人化、個性化需求,
這個時候就轉由銷售端逆向推動到製造端,促使製造端再進化

製造端要怎麼進化,先來看一下工業4.0(或稱智慧機械、智慧製造)

source: http://mag.digiwin.com/

從機械化、電氣化、自動化一直到現在的智慧化,工業4.0的目標是借助系統、互聯網、大數據等科技,讓設備能依據消費端資訊、存貨資訊、原物料資訊、生產排程等資訊自行進行分析、決策、調整並展開客製化生產,達成工業、產品和服務互相滲透的目標。

以下提供了應用方案藍圖及驅動變革的方案圖給大家參考,簡單來說,產品上有bar code或晶片或電子標籤,生產機台上有感應器與聯網功能,並且機台必須有客製規格的能力,中控電腦必須能與所有機台溝通,快速改變流程及規格。最後,工廠內的資訊還能連結到庫存、銷售,了解當前消費者客製內容、庫存即時動態,及時調配產線。

source: http://mag.digiwin.com/
source: http://mag.digiwin.com/

台灣的部分,目前由經濟部規劃推動「智慧機械產業推動方案」,成立專案辦公室及編列輔導經費,幫助廠商"引入"一些智慧機械的"元素"。

工業4.0是一個目標、願景,同時也是一個新的思維。在執行製造轉型的時候,企業會根據自身資源及產品特性來決定生產流程,所以我們應不落窠臼,不一定看人家做3.0我們就要做3.0、人家做4.0我們也要做4.0,好的方式應該是先通盤了解他人模式,在合理的範圍內汲取適合的元素來改善自身條件。

這個是一個很好的思考機會,台灣多落於製造業思維之困境,我們的強項是高品質、高彈性及低成本製造,這個成就了我們過去四小龍的榮景,卻也間接造成了我們現在經濟的緩步衰退,因為我們沒有自己的品牌,我們只懂得生產,卻不懂設計、不懂行銷、不懂市場及消費者。

工業4.0參考資料

未來製造業、服務業不復存在,取而代之是「製造服務業」。

傳統製造時代是鏈狀的,大概就是現在的上游原料、中游加工製造、下游行銷銷售。長鞭效應指的是企業只根據其相鄰的下級企業的需求進行供應決策時,不真實性會沿著供應鏈逆流而上,產生逐級放大的現象。最終其所獲得的需求資訊和實際消費市場中的顧客需求發生了很大的偏差,進而產生許多不必要的浪費。

未來C2B時代,資訊的快速傳遞,使得製造業會變成像是網狀的,不同功能、規模的廠商組成網站結構,製造產品時依據消費者需求的條件,來找到合適的合作廠商以完成製造,就像是一支可以快速組合、有效回應消費者需求的游擊隊。

更簡單來說,C2B就是要消彌上下游的界線、將製造業拉進服務業,使得製造更貼近消費者。

讀完的感想是
新製造比起新零售距離我們更遠

因為成本還是太高、商機也未浮現,大家只有看到遠處甚麼東西在發光,但眼前沒有路,只有幾個勇士矇著眼向前走。

但對於有興趣引入工業4.0思維的廠商,不要想可以一步登天,也不用急著破釜沉舟,我覺得其實應該小部分試驗,然後評估放大效益。畢竟生產流程牽一髮動全身,可以先引入數據系統與管理人才,數據是工業4.0的核心,也是驅動力,先分析數據再投入流程改造。

再者,如果大象跳不了舞就不要跳了,可以讓小象跳。許多公司的框架太大、太重,改變成本太高,就會嘗試成立子公司,以新創的方式去實行新的想法,可能是一條更具CP值的路。

--

--

No responses y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