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 CES 精選與趨勢解析(上篇)

張凱喬
18 min readJan 20, 2021

--

Photo by Victor Marques on Unsplash

受疫情影響,CES 2021首次以線上的形式舉辦,與2020年約4500家參展企業相比,今年的CES銳減到僅有約1000家廠商參展。

而線上觀展2021 CES的早鳥票價格為149美元,而早鳥期後的一般票,則需要花費499美元,雖然有人抱怨這個票價,不過想當然之,因為線上觀展的內容可以重複被閱讀,所以一間公司可能只會買一張,可以想見主辦方CTA (Consumer Technology Association)受疫情影響甚鉅,然而CTA的CEO, Gary Shapiro是這麼講的:

CES showed how the pandemic accelerated the arc of innovation and illustrated the resilience and innovative spirit of our industry. From the latest innovations for the home and entertainment, and advances in 5G, vehicle technology, AI and digital health, the technologies at CES 2021 will pave the way for a brighter tomorrow.

從CES中可以看到科技如何應用彈性來幫助人們面對艱困的環境與事件,雖然眾所皆知科技是兩面刃,科技在社群媒體可能被用來惡意中傷、破壞人們信任、影響民主選舉,但科技也會被用來更快地散發資訊、控管資訊、運用數據分析來抑制疫情,譬如管控隔離、掌握擴散路徑、或是幫助上班族可以在家上班等。

去年2020年 CES 吸引全球 160 個國家逾 4500 家廠商參展,展位面積超過 290 萬平方英尺,創下歷史紀錄,共展出 2 萬項以上新品,參觀人數達 18.4 萬人,演講人數超過 1200 人。

請參考去年的內容

而今年 CES 將有 11 個官方場地,擁有 24 個產品類別和 20 多個商場,預計參展廠商2千家以內,舉辦 65 場以上的會議,演講嘉賓超過 800 名。從數據上看起來內容銳減了許多,據傳也影響了廠商展出新商品概念或推出新品的意願,畢竟全球關注的焦點是在疫情上,此時要宣傳或推動新一波消費科技可能不是這麼合適,所以今年除了看一下疫情相關的新品、或是幾間大廠的新消息,剩下的科技趨勢可能就都要等到明年才會更明朗。

不過線上CES可是下不少功夫,官方可以透過報名註冊的平台的設計,讓與會者先行勾選有興趣的領域,藉此推薦適合的參展業者跟演講議程,讓與會者的參與體驗更好。同時線上參展平台也導入了智慧翻譯,可以即時透過AI將語言翻譯成包括英文、中文、德文、韓文等多達16種語言,讓與會者能更容易掌握講者的內容。

而線上CES除了帶給原本與會者的不方便之外,但卻又促成了更好品質的產品介紹影片、更多與會者訪談影片、在網路上可以查到的資訊更多了。譬如可以在engadget上隨時重溫一下各大廠商的電子產品發佈及專訪。

一、健康科技

CES 2021 頒布最佳創新獎給 BioButton,它是一款僅硬幣大小、可拋棄性的穿戴式醫療器材。

https://www.ces.tech/Innovation-Awards/Honorees/2021/Best-Of/B/BioButton-medical-grade-device-and-data-services.aspx

BioButton用於連續監測靜止時的溫度,心率和呼吸頻率,通過其專有的生理感測器與數據分析技術,能夠儘早發現異常的生命徵象變化。透過數據便可以監控類Covid-19的疾病特徵(發燒、咳嗽或呼吸急促等),可以小部分試行於追蹤反覆感染、或疑似返陽的患者,以蒐集更多研究數據、追蹤情形。

而BioButton的背後推手,科技新創公司BioIntelliSense則與台灣有緊密的關係,創辦人之一王思眾(David Wang)是台灣移民之子;而牽成王思眾與美國心肺專家、前高通醫療事業 (Qualcomm Life)資深副總兼醫療長莫特(Dr. James Mault)合作創業的幕後推手是台裔創投大老、智融美洲公司(iD Ventures America)董事長莊人川。

而類似的小型健康監控設備如HD Medical的HealthyU,則可以包含心電圖,溫度傳感器、脈搏、血氧、心率和血壓等傳感器。

https://www.cnet.com/pictures/the-health-tech-of-ces-2021/3/

而在談這些健康量測儀器則一定不能忘了龍頭老大歐姆龍,歐姆龍血壓計全球市佔率達50%,2020年9月在美國推出高血壓遠距醫療監測服務,把醫療儀器生意變成醫療服務。韓國電信商SK Telecom也在2020年找來歐姆龍合作,在5G機器人上裝備UV燈和自動地板消毒噴霧器,號稱33平方公尺的面積能在10分鐘內達到99.9%的消毒效果。

而在CES上展出的產品則為VitalSight,這套工具包含一個智慧袖帶,無需WiFi就可以安全與醫生連接,血壓數據直接輸入到病人的醫療記錄,在美國已開始試行,主要仍是與醫療保險搭配。

數據蒐集與分析對於科技業來說可能是家常便飯,不太能想像為什麼在醫療服務中的技術推動這麼慢(是指醫療數據的儲存、連結與應用),我覺得在這件事情上也很像汽車業,過去累積來的穩定基礎(譬如標準流程、協定、信賴、或法規),並不是這麼容易打破,我認為每間企業都很想開創,因為這背後都是藍海市場,但是如何打破及市場定位,則必須步步為營。

Omron VitalSight

接下來則是一間韓國公司Xandar Kardian,其在去年CES展示了非接觸式的健康監控儀器,可以裝在天花板上,測量靜息心率、呼吸頻率和運動指數。 並且在病房內,蒐集手勢或語音使病人自主求助(call for help)。

而今年Xandar Kardian展示的XK400-H,利用雷達技術搭配AI分析,使活動物體可被區分人類運動與物體,以監控居住者健康狀況。這項商品的好處可以延伸應用於居家隔離者,且不必將圖像上傳、沒有隱私問題,雷達僅蒐集物體移動資訊,你不用擔心有沒有穿褲子。

https://ces.tech/Innovation-Awards/Honorees/2021/Honorees/X/XK400-H-Radar-Smart-Home-Solution.aspx

從這邊可以看到,醫療及健康相關的設備,其實從穿戴設備開始,重點都在於蒐集數據。十年之前,我們可能還不太確定穿戴裝置會不會成功,但事實證明,我身邊的朋友就算很胖不運動,還是喜歡看著APP上的每日步數。

大家都在想像一個環境,圍繞你的健康與數據的產生,譬如早上起床你的牙刷會告訴你牙刷乾淨了沒、口臭了嗎,你的鏡子告訴你今天的臉含水量如何、新的痘痘的狀態,午餐用手機拍照,你的AI健康師告訴你吃的東西對你健康的影響,穿戴式裝置幫你觀察吃飽後的血糖與血壓變化,在雲端上累積你的健康數據,你的醫生會在你不健康的時候打電話給你。

但這還是想像,一個很現實的問題是,你願意花多少錢來蒐集與處理這些數據、以及廠商的成本是否能meet你的預期。這個話題很像是萊豬,為什麼我們願意討論豬肉裡面有殘留,多少毒劑,我們大可花錢只吃最乾淨的肉、所有化學物質零檢出,但可惜現實是殘酷的,大家都不想多花錢、包含我。

另外我想在這個section一起搞定的,就是這個home gym/virtual gym。身為健身房愛好者,我很慶幸我在台灣生活,但看到Peloton的飆漲之後,我也想要研究一下這些服務背後的驅動力及發展性。

研究機構The Business Research Company報告顯示,家用健身器材市場今年預計將達到95億美元(約台幣2,700億元),年增率逾40%;Adobe也估計由於家庭健身風潮的推動,健身器材銷售較去年同期成長55%,這個增幅幾乎是傳統健身市場10倍。

快速帶過Peloton的資訊,成立於2012年,Peloton的主要業務是家庭和飯店健身,主要產品有健身單車和跑步機,以及提供配套的付費線上運動訓練課程的Peloton Digital。而Pelonton最棒的是商業模式,Peloton讓一部架在家裡的腳踏車機Peloton Bike按照39個月來分期付款,一個月最低的價格是48美金,而訂閱會員服務是39美金一個月,這個訂閱會員服務裡包括了線上教練教學的費用,也可以查看所有Peloton自製的運動視訊課程。

就算一個人,硬體+軟體的每月訂閱金額還是比大城市的健身房費用低廉,再加上越多人使用越便宜。使得疫情來臨之後,Peloton成為最大的受益者之一。在Peloton 2020年5月發布的財報中,營收成長66%突破華爾街預期,訂戶也相較上一季成長60萬人,這樣的好成績也反應在股價上。

接下來可以看一下techcrunch這篇報導

2020年6月,Lululemon宣布了以5億美元收購Mirror、蘋果在12月推出了Fitness +,其實都在劍指Peloton。

而有趣的是Samsung也挹注了大量的資源發展遠端健身服務,在其自家的電視中內建了『Smart Trainer』,目標是將住家一秒變身成私人健身房,即時追蹤並分析姿勢,並協助使用者計算訓練次數、估算已燃燒的卡路里。

https://www.reviewed.com/health/features/samsung-health-smart-trainer-tv

像是上圖展示的這樣,你只要把網路攝影機插入電視的USB,開啟電視,就可以開始運動,用視訊鏡頭來偵測你的動作是否有到位、並且幫你記錄。

另外一間則是首度在CES上公布其健身平台服務的 Ultrahuman,根據資訊已經完成了 八百萬A輪的募資,後面的VC包含 Nexus、Blume等公司。Ultrahuman的服務包含了冥想、瑜伽與健身,主要的賣點是幫你蒐集了各種大咖教練,讓你可以不用擠破頭去搶課程,就可以享受世界級教學。包含了Kara Saunders(Crossfit champion)、Amanda Cerny、Coach Johannes Bartl、Kris Gethin、Christian Straka(MindSize CEO)等。

https://ultrahuman.com/

二、消費電子

當然,第一個要提的就是LG rollable。不過先說,除了 LG 以外,目前已經確定在開發捲軸螢幕手機的廠商還有兩家,分別是Oppo與TCL。

LG Rollable 捲軸手機是透過內建馬達驅動,讓螢幕可以透過伸展的形式,由 6.8 吋展開為 7.4 吋,擴充螢幕收起來是手機、展開來就成為平板。

我稍微看了一下評論,其實網友都不太看好,而且比折疊手機差,主要的原因依然是螢幕材質,因為折疊與捲軸都是仰賴軟性材質螢幕,所以折痕和不平問題就兩種手機都會有。再來,這種消費電子的馬達機械故障率很高,因為會有公差、縫隙、很容易就卡住。

在這篇wired的評論中,他提出了幾個問題點,第一個是售價還是很高,三星的的Z Flip為1,380美元、微軟的Surface Duo為1,400美元。而第二個則是Galaxy Fold的鉸鏈問題,使消費者產生了疑慮。而這正是手機消費動能降低的一個因素,在近十年硬體本身並沒有顯著的進步,我們還是使用相同形狀的裝置。

我的看法是,單一固定螢幕的裝置仍會是主流,但是從LG的新機策略觀察,手機因為螢幕硬體材質的彈性變大了,所以可以在各種地方創造出不同螢幕大小或形狀的搭配,譬如 LG Dual Screen 跟去年年底發布的「翅膀手機」LG Wing。因此可以推斷幾種可能的趨勢,包含了更薄的手機或專用機(譬如拍片的旋轉螢幕、打遊戲的曲面螢幕等)。

https://chinese.engadget.com/lg-wing-5g-preview-hands-on-swivel-screen-140257314.html

題外話,我看到TCL展示的地圖捲軸,不知道是有種來到動畫場景的感覺,或是覺得很像是古代皇帝用的聖旨,覺得十分的超現實。

https://www.theverge.com/2021/1/12/22225446/tcl-rollable-phone-extendable-display-concepts-ces2021

今年的另外一個3C趨勢則是復甦的PC產業,今年PC廠商們發出了超乎以往的聲量,intel、AMD、Nvidia等帶來了一系列新品,而聯想、華碩、惠普等終端廠商,也不停跟進先進技術,帶來了近百款新品。

同樣的趨勢也呼應了IDC(國際數據資訊)研究,全球季度個人運算設備追踪報告的結果顯示,2020年第四季度全球PC出貨量較去年成長26.1%,達到9,160萬台。 2020年全年,全球PC市場出貨量年成長達13.1%,居家辦公、線上學習以及消費需求的復甦成為主要驅動因素。而據報導上一次PC產業有這樣漲幅的發展已經是2010年。

有幾個趨勢可以持續關注,包含了居家辦公、線上學習與遊戲,而今年Nvidia的RTX 3000顯卡即將運用於Notebook上的消息確鑿,可以看到下一代電競筆電的性能大幅提升,同時AMD也推出Ryzen 5000系列移動處理器。

Nvidia 表示,從 1/26 起將會有超過 70 款遊戲筆電配備 RTX 3070 和 RTX 3080 顯卡,RTX 3070 筆電根據Nvidia數據,能提供 1440P、90fps ;而RTX 3080 則可提供 144oP、100fps 以上的幀速。

https://www.kocpc.com.tw/archives/365828

接著,今年Dell包辦了多款筆電及PC系列產品更新。媒體指出Dell看準了WFH趨勢,推出的產品將更能符合平價商用、且適合居家與辦公兼備。包含了Dell Latitude 7420/7320、Latitude 5000 series、Precision 3560等筆記型電腦,以及Dell 34 Curved Video Conferencing Monitors(Microsoft Team認證)、Dell UltraSharp 40 Curved WUHD Monitor(40吋超寬型曲面5K2K螢幕)

2020年8月,小米推出全球首款量產上市的透明電視,採用特殊的透明OLED面板,就像是來自未來的顯示器。而今年CES,LG也帶來了一款55吋的透明OLED電視,更可以搭配收納,讓他變成一個HUD的狀態,譬如只顯示一個長條形的小窗口,顯示日期或時間等資訊。

透明螢幕並不是新玩意,現在也是在等這個售價與螢幕的表現更好,今年LG展示的全新透明 OLED 螢幕,透明度已從目前 10% 改進提升至 40%,而另一個問題是仍不見其上市時程與售價。

除了展示機之外,在中國北京去年已經看到 LG Display 的 55 吋透明面板出現在火車上(北京 6 號線和深圳 10 號線),這些面板將會顯示車輛即時位置、運行狀況、換乘路線等內容,乘客能透過觸控獲取天氣或航班等實用資訊。

https://chinese.engadget.com/lg-display-transparent-oled-subway-windows-060053676.html

好的,有點寫太多

以上拆成上集,就先這樣 ㄅㄅ

Reference

--

--

No responses y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