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形資產
我認為這個是一個很有趣的起點
從這個角度開始談數位經濟
可以看到非常多貼近生活的實例
從這些實例中,看到背後運作的原理
過去曾經接觸過經濟學的人,想必都看過標準的供給和需求曲線圖,包含基本的兩個假設;其一,隨著產品需求增加、供應增加,價格就會下降,其二,隨著供應量增加,總生產成本增加。
然而「軟體」並不是以相同的方式運作,蓋茲以微軟為例,第一個全新的產品確實得花費相當多的資金來進行開發,但一但開發完成,往後的每個相同的產品幾乎都可以免費生產(指的是服務複製的成本極低)。
所以像是多數的軟體訂閱服務,基本上開發時所投注的成本接近沈沒,但在產品上市之後,受需求影響的成本極低(相較於開發成本),所以定價策略、以及所造成的經濟影響,跟實體商品不同。
另外,微軟在2006年是全球市值最高的公司,當時公司市值約2500億美元;廠房、設備等固定資產,帳面價值約為30億美元,只占總資產的4%與公司市值的1%。
在二十一世紀初,有調查指出主要已開發經濟體在無形資產的投資,有史以來首度超越了有形資產。但以美國來說,這類無形產品卻是直到 1999 年才被納入 GDP 進行計算,同樣的即使是現在,GDP 也不計入市場調查、品牌、培訓方面的投資──而這些無形資產,往往是許多企業願意花費了巨額資金投入發展的。
所以是不是我們所仰賴的經濟指標已經過時?
而基於上一段所提到的微軟案例,並且參考彭博數位經濟發展的現今,科技大頭如Apple、Google、Amzon、Airbnb、Uber,或是正在轉型的Walmart
我們都看到這些公司透過數位科技提供許多創新的服務,以前的人們應該沒有想像過,這些數位數據可以帶來如此龐大的商機,並且透過研發,讓商品可以不斷的迭代進步,訂閱型的服務更讓民眾享有即時OTA更新的好處,而綑綁越來越多的服務於一身,典型的案例就像Apple生態系,從隨硬體免費附贈的IOS、OSX系統開始,發展Apple Music、Apple TV+、Apple Arcade。
生活在數位時代的人們知道,這樣的數位科技發展只會更加活躍,因為科技更普及、更多人投入這樣的產業,也看得出已發展國家政府都積極的想擴大數位科技發展,但這樣的發展是否有被正確的量測、規範、管理,是本文的第一個重點。
談GDP
GDP — Gross Domestic Product 國內生產總值。 亦稱國內生產毛額、本地生產總值,常被縮寫爲GDP,是一個領土面積內的經濟情況的度量。
GDP最常見的計算公式是:
GDP = 消費 + 投資 + 政府支出 + 出口 — 進口
其中,投資與消費會是與數位經濟發展息息相關的兩個重點,而消費的量測可以透過調查消費者來達成,且透過財稅資料(查稅、信用卡、發票等)來追蹤比對分析,是相對較容易的。
所以今天你用信用卡訂閱了Netflix,可以被追蹤、買了點數花在明星三缺一的遊戲裡面,可以被追蹤。
但投資呢?如果數位經濟是經濟發展重心,這樣從前端來看,我們必須要重視這類『無形資產』的投資,包含研發、知識、軟體著作、專利、培訓等等,因此我們不能說買電腦設備是投資、而花錢研發不算是投資。
觀察台灣『經濟部統計處-常用經濟統計用語解釋』
投資係指國內生產者購入之商品,且不用於當期中間消費,而成為當期存貨及固定資產毛額之增加。
從字眼解釋來看,我們可以知道過去計算GDP只包含存貨與固定資產的增加,而無形資產被忽略了(但現在的GDP已涵蓋了無形資產的計算)
在各國經濟全球化的趨勢下,及無形資產投資的重要性日漸提高等因素
考量下,聯合國統計委員會(UNSC)於 2008 年公布新的國民所得統計規範
2008SNA,將無形資產投資改稱為智慧財產投資(Intellectual property products),並擴大範疇,將研發支出改列為固定投資等。
而各國遵循2008SNA的情況如下表
因此,從2014年起,台灣也晉升為2008SNA的一環。目前研發投資也是被列為GDP衡量的其中一項。
參考
而在『沒有資本的資本主義』這本書中則指出,其實還有『培訓』、『市場經營』、『業務流程』等經濟能力範疇的無形資產,應是下一階段被關注的重點。舉例來說,『講師制度』是星巴克文化的象徵,從中員工學習咖啡的知識、如何與客戶說明、如何展現熱情、及整體星巴克的運作流程等,而造就了強大的咖啡消費服務體驗,這些制度也是星巴克所極力重視投資的內容,為星巴克帶來了極大的獲利。
經濟的長期停滯現象
無形資產對於經濟影響主要可以透過經濟指標解讀與政策,在『沒有資本的資本主義』這本書中,花了一整個章節在探討無形資產與長期停滯的關係。
全球金融危機爆發已屆十年,但全球經濟仍陷於需求疲弱、低利率、低成長、低通膨的長期停滯(secular stagnation)困境。長期停滯的成因為何?經濟學家大抵認為,這一波長期停滯,主要係源自全球需求不足。
而需求不足是比較直接的解釋,所得分配不均、對未來的不確定性擴大、借款能力下降等因素造成消費需求減少、同時影響企業投資減少。
而另一派的經濟學家則偏好從供給的角度解釋,供給能創造需求,經濟學家 Alvin H. Hansen認為經濟發展的基本元素為發明、新領域與新資源的發現或發展、人口成長三者,每一元素或組合都可以促進投資以及資本快速成長
所以經濟學家Tyler Cowen指出,已開發國家已經耗盡了良好投資的簡單來源,像是開發新土地及基礎建設(電力、道路、管線等),技術進步已經放緩。
但『沒有資本的資本主義』則指出幾個沒辦法從現有經濟學家觀點充分解釋的難題,包含:許多企業還是一直在賺錢(獲益能力強勁),沒有因為投資降低而萎縮獲利;以及企業間的差異越來越大等問題。
上述這些難題,從作者的觀點指出,無形資產的問題絕對非長期停滯的全貌,但仍扮演相當重要的一環,譬如,投資低迷的問題與無形資產投資的量測有關,如果將持續成長的無形資產投資納入統計,則投資低迷的問題可能比表面上輕微。
再者,無形資產的可擴展性(網路使得數位服務極容易複製)使世上得已出現非常大型與非常賺錢的企業(因為高可擴展性使得競爭困難,例如搜尋引擎只需要一個,Google複製該服務的成本極低),這些企業也比較有好的條件,可以將其他公司無形資產投資的好處佔為己有(如萊特兄弟的專利保護問題),進而擴大領先企業與落後企業的生產力和獲利能力差距,也使落後企業不願意投資,解釋了部分投資相對低迷與高投資報酬並存的現象。
無形資產若從較低的層級,也就是企業與政府日常角度來觀察,
會有哪些影響作用呢?我們來看看無形資產的特性
第一,獨佔與寡佔是趨勢,不可避免
無形資產具有可拓展性,企業一但創造或取得某項無形資產,則可以很容易地複製、反覆使用。譬如一個厲害的老師,他的無形資產是他的知識,他不擔心這個知識有一天被用完,所以在他可行的時間內,他可以一直反覆使用這項無形資產獲取利益。
然而數位化與網路化,使得可拓展性提高極大的槓桿,產生大量供給、成本低廉的現象。剛提到一位厲害的老師,現在他可以透過錄影、網路課程,使得這個無形資產無限次數的被運用、不限時也不限地域的使用。
因此當無形資產被良好的建立應用之後,會在很快的時間內形成獨佔或寡佔的情形。譬如很難有第二個Google、第二個Airbnb,因為好的無形資產在這個網路經濟下十分容易被複製與擴佔。
Peter Thiel知名著作『從0到1』便十分熱烈的談論這個議題,他提出一個很有趣的觀點,獨佔企業為了掩飾自己的獨佔,通常會涉及其他產業,但產值卻遠不及自己的核心業務。舉例來說:Google也發展自動車、穿戴裝並大肆宣傳,但其實產值都不及廣告業務。
非獨占的企業,則是把自己的範圍描述得很窄,讓自己有獨佔的錯覺。譬如一間英國菜餐廳,可以說自己是方圓百里內唯一提供英國菜的獨佔者,但其實消費者可以選擇法式、中式或其他任何餐點,不見得要選英國菜。
第二,難以掌握的外溢特性,帶出競合的重要性
資訊快速傳遞的網路世界,你的構想雖然能透過網路快速宣傳,但也可能招來更多模仿。抄襲別人的構想相對容易,而專利或版權能做的有限,而且你通常無法招架來自大公司的壓迫,光是法律訴訟的規模就很容易被擊潰。
但有時候也會帶來益處,譬如Apple推出iPhone後,有段時間許多智慧型手機都長的很像iPhone,競爭對手模仿Apple在軟體、設計與供應鏈方面的投資方式,但Apple沒有因此受阻,反而擴大了這項品類『智慧型手機』,而不只是某種手機,因為大家都在用、擴大市場效應,所以Apple更能呈現這項產品為世界帶來的改變,並稱自己是該市場的領導者。而這個品類,不僅幫自己賺進不少利益,也讓HTC、Samsung等手機廠商有獲益的空間。
這個問題在1996 年Adam M. Brandenburger 與 Barry J. Nalebuff合著的『競合策略』一書就有提到,改變賽局不一定要犧牲別人,雖有時候『我贏人輸』才是正解,但不應該在賽局開始之前,就假設這是唯一的可能。
更多時候最佳策略可以帶來不只一位贏家,假設是市場是一塊大餅,你在爭取分餅的同時,也應該思考怎樣才能把餅變大,讓你一方面堅守立場、保護自己利益,一方面又能帶著善意來面對其他參與者。
而近年來的『開源效應』也呈現了這個數位經濟快速的變化,Tim O’Reilly在『未來地圖』這本書中提到,知名開源服務公司Red Hat的Bob Young雖說『我的目標是讓作業系統市場萎縮』,但實質上卻是在成為這個小市場的霸主。
未來世界的戰場在『服務』而非軟體,舉例而言,你可能可以擁有Google的開源軟體原始碼,但你不會成為Google,因為他的核心在於資料、人員、業務流程及服務。
https://buzzorange.com/techorange/2019/01/16/open-sources-rule/
開源公司的商業模式與傳統公司完全不同。閉源軟體公司通常能獲取更高的利潤,而開源軟體通常比閉源軟體成本更低,可以利用低價換取市場。在市場上。當某些東西更便宜時,更多的人會購買它。這就是為什麼開源軟體會如此大規模和快速地被採用。
第三,對於融資的挑戰
無形資產具有特別的沈沒性與不確定性,並且難以衡量其價值。
無形資產像是客製化的機台,當你想要賣的時候,別人不知道怎麼計算價值、不知道怎麼使用。然而,客製化機台,至少可以拆成零件賣、或秤成廢鐵、回收物來賣,再怎麼樣都算得出錢,但無形資產不行,譬如信譽、培訓、Know-how等。
所以價值難以估算,就會很容易讓仰賴無形資產的公司很難募集資金,因為有許多企業的放款,實質上是廠房土地及設備的抵押貸款。這種差異就展現在企業的槓桿比率上,有型資產為主的產業的槓桿普遍比較高。但無形資產的產業則主要靠股權,而非債務融資。
而創投的模式十分適合倚重無形資產的企業,創投提供資金是換取股權,而非像是銀行放款一樣是債權,所以創投可以接受沈沒成本,仰賴的是投資公司的巨大成功,並透過分階段完成多輪的融資,使不確定隨著時間的推移而減少。
Peter Thiel在『從0到1』透過冪次法則說明創投的獲利模式,一間公司的報酬率超越投資組合中其餘公司報酬率的加總;他也認為人一生的機會可能遵循這種分配,某些時刻會遠比其他時刻重要。
創投的目標是探掘有機會能成功實現從0到1跨越的公司,然後傾盡財力支持它們。對於怎樣保證未來價值這個問題,最普遍的回答是多元化的投資組合,“別把所有的雞蛋都放在一個籃子裡”。不過,那些懂得冪次法則的投資者所列的投資標的會頂多不超過十間,因為最具特殊的公司都是獨一無二的,一個公司會勝過其他所有公司。
小結
數位的力量正在改變我們的生活,我覺得這個是現代人矛盾的糾結,我們一方面沒辦法拒絕數位所帶來的好處,一方面卻也造成很多問題,所以數位是一雙面刃。然而,又不得不否認網路正在以不可避免的的速度,為這個社會與經濟活動帶來變化。
而這些社會與經濟活動的變化,對於傳統的法令與企業(例如UBER/計程車業/汽車運輸業管理規則),似乎太快了。我們的法令跟不上、經濟學家跟不上、傳統的企業跟不上,我認為並不是人的問題,而是整個結構的問題,因為法令與這些理論都已經運作了數十年,他背後所累積的、環環相扣的機制,使得改變很難一蹴可幾。
本文章從無形資產的影響開始談,主要要說明這些無形資產(相當一部分是指數位能力)對與這個市場所帶來的變化,很多議題的處理已不如過去,譬如無形資產的幾個特性(可拓展性、沈沒性、外溢性等),對於投資、業務發展、目標與量測,都有著過去傳統產業所沒有觸及過的特徵。
這篇就先這樣,ㄅㄅ